
湘西青年小帅在田间地头直播卖土豆。
□邱伟杰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为新时代青年投身农业、建功乡村提供了目标遵循与历史机遇。
无人机在田间盘旋喷洒农药,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在广袤乡村,一幅“科技+农业”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
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一群懂技术、会经营、敢创新的青年“新农人”,正以技术为笔、以田野为纸,书写新时代的“兴农答卷”。 在寿光温室里,90后青年轻点屏幕,千株蔬果在最适宜的温湿度中舒枝展叶;在湘西青山间,返乡学子架起直播镜头,山野果实乘着网线飞向都市餐桌;在建三江的黑土地上,无人机飞手驾机巡田,如风掠过,一日千亩。他们用青春写就丰收注脚:务农,本就很“酷”;种地,也能“种”出高收入。
不过“务农=低收入”“回乡=没出息”等传统观念仍制约着青年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何破局?亟需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青年返乡入乡支持体系,为广大青年人才返乡清除障碍,提供暖心的“成长土壤”。
筑基搭台,让青年“有心可回”。乡村不是“信息孤岛”。要加快补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推进5G网络、千兆光网向乡村纵深覆盖,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打造青年“来即能创、创即能成”的硬核平台。同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给予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切实降低入乡门槛。
立标树范,让青年“有样可学”。榜样是最生动的教材。进一步系统挖掘和宣传在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科技育种等领域的青年先进典型,通过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双轮驱动,讲好他们的兴农故事,讲透背后的技术含量,让“新农人”走红更长红。培植“务农光荣、兴农有为”的舆论导向,增强青年投身“三农”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让务农成为有尊严、有前景的职业选择。
畅通路径,让青年“有位可为”。推动优秀青年人才进入村“两委”、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懂技术、有思路、能创新的青年推到一线,管地、治村、带产,让“新力量”激活“老基层”。完善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带动、基层治理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优先,职务晋升倾斜,评优评先单列,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
厚植产业,让青年“有果可收”。农业的未来,在于融合,在于增值。着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青年创办科技型加工企业,打造数字农旅IP,把“土味”变“潮味”,让“种得好”也能“卖得贵”。支持青年领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嵌入大数据管理、区块链溯源系统,打通“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让每一分耕耘都可追踪、可信任、可溢价。
乡村的未来,在科技,也在青年。当越来越多的青年把青春“种”在田野上,当“新农人”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农业强国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人才支撑。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在故乡田野上,找到自己的诗行。愿每一粒种子,都被青春浇灌,长成参天的希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邱伟杰
编辑:胡喜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646954/62/15384618.html
热门评论
打开爱上宜章,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