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时,再次把“端牢中国饭碗”提到“国之大者”高度。春种秋收,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踏浪而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田野的金黄回应交汇成一句最朴素的宣示:把粮食安全写进大地,把农业强国载入史册,这是14亿人对未来的庄严回答。
端稳饭碗,首在认清“底线”。粮食安全是生存命题,不是选择题。一个14亿多人口的超大经济体,每天张口就要消耗70万吨粮、10万吨油、192万吨菜,任何“万一”都会被天文基数瞬间放大为“亿分之一”的灾难。国际粮价一有风吹草动,某些国家便立即挥舞“粮食武器”;极端气候频频来袭,全球供应链脆弱尽显。事实反复证明:饭碗里的饭,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只能靠自己种出来。丰收节把“秋分”升格为国家仪式,正是把“底线”变成“高线”,让每一株稻穗都能被政治议程温柔注视,让“粮食安全”从文件走进烟火,成为“舌尖上的国防”。
端牢饭碗,贵在激活“主体”。农民是农业强国最可倚重的“芯片”,“丰收”不是恩赐,而是农民与土地年复一年的对赌。把节日还给农民,实质是把尊严还给农民:他们不仅是粮食生产者,更是科技迭代、市场搏杀、生态守护的“第一责任人”。当“谁来种地”的焦虑被“我来种地”的自信替代,当“老把式”与“田秀才”在同一块田里握手,土地便不再是“被拯救”对象,而是“被成就”主体。今日中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是“农民主体性”在国家制度框架里的蓬勃复活——这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层密码,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最稳压舱石。
端牢饭碗,重在刷新“文明”。“天人合一”不是田园牧歌,而是低能耗、高循环、生物链互洽的古老算法。当黑土地喊累、地下水告急、化肥农药触及边际效应,我们更需把二十四节气、轮作休耕、桑基鱼塘等农耕遗产转译为现代绿色语言:用传感器复制“看天吃饭”的经验精度,用大数据还原“地力常新”的生态哲学,用碳交易激励“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代际公平。丰收节之所以定在秋分,正是提示:粮食的尽头不是GDP,而是文明的绵延;农业强国的标志不是单产最高,而是可持续地最高。只有让“绿色”成为“丰收”的定语,中国饭碗才能端得久、端得远。
稻浪千重,作答时代;饭碗千秋,载梦前行。节日只有一天,却用金色的稻穗写下跨越时空的宣示:把粮食安全刻进基因,把农民尊严写进制度,把农耕文明译成未来。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丰收节为新起点,把“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誓言转化为“建设农业强国”的磅礴行动,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民族复兴的铿锵粮歌,让每一粒粮食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种子”!
来源:宜章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廖坤锐
编辑:胡喜华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646943/68/15305657.html
热门评论
打开爱上宜章,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