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是因为“纪委监委太忙”,更不是因为“路上车多太堵”,而是基于作风问题的反复性、顽固性,必须保持坚韧不拔的清醒和久久为功的定力。确保学习教育这场作风上的“大扫除”有大效果,必须彻底远离“说教先生”“差不多先生”“好好先生”“加码先生”等隐形病灶的“四个先生”。
首先,要远离脱离群众的“说教先生”。这类人在现实中大有人在,讲话作报告“言必称希腊”,开口“必须”“应该”,脱口“既要”“又要”“还要”,闭口“站位”“高度”,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他们善于把政策念成“晦涩的天书”,习惯把道理讲成“正确的废话”,群众听着走神,自己讲着费劲。群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将心比心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而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装模作样的架子。他们台上说人台下人说,抓作风似乎就是抓人家的作风,唯独不把自己摆进去。会场内外、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多了些“我说你听”的架子,少了些“蹲下身子”的倾听,你把别人的故事当事故,别人把你的事故当笑料。群众看干部,从来不看你说得有多漂亮,更多是看你做得有多实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告诉我们:大道理不在本本里,而在泥土中;好作风不是喊出来的,是踏出来的。中央八项规定的“徙木立信之举”同样告诉我们:作风建设的成效不在汇报材料的厚度里,而在群众竖起的大拇指上。
其次,要远离敷衍了事的“差不多先生”。这类人在现实中早已司空见惯,凡事信奉“过得去就行”,崇尚“差不多就好”,满足该做的“做了”,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宁愿不出彩、只要不出错。他们热衷为我所用打折扣,擅长于我有利搞选择,习惯不遗余力做变通,至于过程如何、效果怎样、群众满不满意,没人当真、懒得去管,对于工作中的疏忽、质量上的瑕疵、流程里的漏洞、廉政上的风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差不多”就行了。可老百姓的日子里,哪有那么多“差不多”?“差不多”的背后,是责任心的“打折扣”,是对群众期盼的“不作为”。“差不多先生”把“做了”当“做成了”,把“差不多”当“做好了”,把“抓落实”变成“走过场”,“差不多”其实还“差得多”,甚至“差得远”。学习教育虽近尾声,但作风建设远没到鸣锣收兵的时候,必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坚守,一锤子接着一锤子地敲打,时刻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始终坚守“永远在路上”的定力,坚决摒弃“差不多先生”,防止隐形变异,避免反弹回潮。
再次,要远离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这种人在现实中也是耳熟能详,最大的特征是生怕得罪人,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问题和稀泥。工作出了错,“没事没事,下次注意”;任务打了折,“算了算了,大家都不容易”;纪律踩了线,“下不为例,吸取教训就好”。“好好先生”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了无正气,看似不得罪人,实则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亵渎了群众的期待。该较真时打圆场,该批评时走过场,该碰硬时不痛不痒,久而久之小问题就会拖成大麻烦,小毛病就会演变成大窟窿。作风建设,首先要解决“用什么样的作风抓作风”的问题。唯有敢于红脸出汗,能够动真碰硬,“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撕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伪;如果明哲保身打圆场,高抬贵手和稀泥,就会原则失守、底线践踏,最终害人害己害大家。
最后,要远离不切实际的“加码先生”。这种人在现实中更是头疼不已,凡事习惯层层加码,看似留余地,实则给自己留退路,表面上敢担当,实际上怕问责。上面要求“向前一步”,到了下面就变成“向前三步”;政策规定“适度推进”,落地时就搞成“用力过猛”;上面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到了下面不管三七二十一“切一刀”。看似“执行力强”,实则是不顾后果“瞎折腾”,把“担当”变成了“加码”,把“落实”搞成了“折腾”。倘若落实政策不是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而是脱离实际“切一刀”,假如推进工作不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而是层层加码“拍脑袋”,那么最好的政策基层不会打收条,群众不会说好话。“瞎使劲”不是抓执行,“瞎折腾”也不是真执行,层层加码不是层层担当,恰恰是层层推责。当前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尤其要减少随意性、防止瞎折腾、抵制穷加码,多给基层留活路,少给自己留退路。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丈量作风的“刻度”,融在日常的“标尺”。唯有和“说教先生”“差不多先生”“好好先生”“加码先生”这一众的“先生们”彻底拜拜,基层才会真认可,群众才会真满意。
来源:益阳日报
编辑:胡喜华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646941/65/15144292.html
热门评论
打开爱上宜章,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