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2016-10-19 09:41:47 字号: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毛泽东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对它作了形象而生动的概括。

  突破三道封锁线

  1934年5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接连失利,苏区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筹划战略转移。8月7日,红六军团开始西征。红六军团西进带有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探路的性质。8月中旬,红六军团一部进入宜章平和,经月梅村转郴县铁山里,向西挺进,于10月与红二军团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省瑞金等地出发,实行战略转移。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江西雩都(今于都)等地南渡贡水。10月21日,红军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设置在安远、信丰一带的第一道封锁线。此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于11月初突破国民党设置在湖南省汝城县至广东省仁化县城口的第二道封锁线。

  针对中央红军西进态势,蒋介石迅速在郴县、宜章、乐昌粤汉铁路沿线设立第三道封锁线。11月7日至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分左、中、右三路,从汝城、乐昌进入宜章,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途经今瑶岗仙、里田、赤石、杨梅山、五岭、白石渡、玉溪、梅田、浆水、长村、迎春等11个乡镇通过宜章,历时12天。宜章县城和白石渡的夺取,是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标志。其间,红三军团六师在宜章县城召开群众大会,重建宜章县苏维埃政府。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英勇奋战五昼夜,终于突破国民党军近30万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红军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部队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遵义会议

  红军渡过湘江以后,向西翻越越城岭老山界。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9日,红军攻占娄山关和桐梓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与会者多数同意支持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2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3月中旬,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周恩来为首,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转战云贵川,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李先念部在懋功县达维镇会师。6月18日,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地区。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战略方针问题。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领导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口头上表示同意。但随后,张国焘却又提出南下四川、西康的方针,给两军会师后蒙上了阴影。

  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先行北上

  8月3日,红军总部把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北上。8月21日,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历时六七天穿越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四川省的班佑等地,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中共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催促左路军立即北上。但张国焘置之不理。同时,他又背着中央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刻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先后与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紧急磋商,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军(原红一军团)、红三军(原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先行北上。

  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先行北上后,于9月11日晚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今高吉村)。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并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

  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

  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一举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属吴起县)。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即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等人率领的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2月和7月,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将陕甘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5日,坚持南下的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等同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他立即撤销另立的“中央”。6月6日,张国焘不得不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

  1936年7月1日,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中共中央指令红二、红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力争下,并得到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的支持,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会宁的青江驿与红一方面军第十五团第七十三师会合;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模范师在甘肃、宁夏交界的兴隆镇(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会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历时两年、长达数万里的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供稿:宜章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作者:宜章县史志办公室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