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一幅关于家风的名联。说来也巧了,我父亲名字有个“忠”字,而我母亲的名字则有个“孝”字。虽然是巧合,但父母人如其名,忠孝两全了。
父亲用一生诠释忠诚担当
过去的人给下辈取名,大多带有家训的意味。我爷爷奶奶生了两个女儿,五个儿子。爷爷参过军,在乡农科所工作。爷爷很爱学习,我父亲还送我爷爷去学习。听我父亲说,世上只有老子送儿子读书,哪有儿子送老子读书?爷爷有点文化,给儿子们取名,各取“忠、孝、义、爱、良”中的一个字。其中掉了个“仁”字,是因为村里有个人的名字已经把这个字用了。父亲排行老大,取名“忠”,属“继”字辈,全名胡继忠。爷爷对我父亲说,“忠”是“忠孝仁义”的第一个字,希望你能忠厚为人,忠诚对人,忠实做事。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在赤石公社工作。当时我才四、五岁,跟着父亲住在公社。父亲下乡时,淘气的我喜欢“追脚”,缠着父亲带我去。我走累了,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骑在他肩膀上。一路上,父亲指指点点告诉我,他来过这里,去过那里。父亲下乡,深入田间地头,考察病虫害情况,指导农民防治,还常常卷起裤腿,下到田里帮村民插秧割禾。全公社遍布了他的足迹,多数老农认识父亲。我跟父亲下乡,到哪都受到最好的礼遇——一杯糖开水。那时起我就觉得父亲了不起。
父亲搞过社教,当过通讯员、农技员和畜牧员。到哪个岗位,父亲都做得很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响应“动员下放”的号召,回家当了农民。不久,组织安排他当了五四大队书记(后为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带领村民做了很多大事,如汇溪村到五四村的“右干渠”三面光、白清村到五四村的拦河护堤公路、五四村小学教学楼、引进连片黄瓜种植制种项目……“要想富,先修路”,五四村的拦河护堤公路的修成,使五四村通车了,告别了只能砍柴生火的日子,可以把煤炭拉到村了。由于河水泛滥,拦河护堤公路每年要冲毁几次,父亲不气馁,冲了修,再冲再修。父亲在表彰会或大队部会议多次说,他这种干劲,就是那个名字的“忠”字在勉励他。
可以说,父亲一辈子操了两辈子心。父亲不光操心村里大小事务,东家长西家短的事,只要人家来反映了,或者遇见了,总要亲自去调解。那时,村里在外面干挖煤、修路等苦力活的人比较多,每年都有死伤,父亲丢下自己的农活去事发地调解,尽可能帮死伤者多要些赔偿金。哪家生产、生活有困难,只要找到我父亲,父亲总是厚着脸皮去信用社担保贷款。父亲德高望重,全乡都有名。
母亲的孝行传为乡里佳话
母亲叫肖孝英。其中“孝”字虽然是辈分字,但那也是祖训的由来。母亲自知事来,就知道“孝”字怎么念,怎么写,也逐渐懂得怎么做。母亲出生在赤石的集镇上,门口就是街市,出生地比较好。文盲挺多的那个年代,母亲高小毕业,而后又在幼儿园教小朋友。母亲还是个文艺青年,经常登台表演,令一些未婚青年十分艳羡。父亲就是生在离集镇还有十多里地的偏僻的五四村。母亲嫁给我父亲算是下嫁。母亲从集镇嫁到偏僻山村,用句当地俗语说,就是“从米缸里跳到了糠箩里”。
母亲嫁给我给我父亲后,从没为自己“下嫁”觉得委屈。父亲在公社工作,由于不是正式的,母亲在家出工,还要帮他挣工分。爷爷去世后,奶奶身体每况愈下。一次,奶奶在村头水沟洗衣服时,跌到水沟里,成了“半边瘋”,生活不能自理,只能躺在床上。这样一趟就是三年多。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母亲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父亲常年忙于大队上和群众的事,母亲给我奶奶端屎端尿,翻身擦澡。冬日有太阳的时候,母亲就把奶奶背出来晒太阳。我依稀记得,母亲由于个子小,背起奶奶很吃力,奶奶的一双脚尖都快着地了。由于母亲悉心照料,奶奶三年多瘫痪在床,头发被梳得很整齐,每天衣服很干净,床铺保持卫生整洁,从没患过褥疮。可以说,因为母亲的孝道,有力地帮助了为公尽忠的父亲。母亲成了出名的孝顺儿媳,多年参加了乡里的妇女代表大会,受到表彰。那时,“三八”妇女节给母亲的奖品就是毛巾或者床单。这些奖品母亲自己不舍得用,给奶奶用,说用新毛巾给奶奶擦身子柔软,舒服些,不会擦疼皮肤。而自己用的毛巾已经不再毛茸茸,很薄了,还不舍得换。
在祖父的影响下,我父母一辈子勤俭持家,是出了名的“抠门”。比如,家里的花生是用一个竹篮装着,吊在堂屋倒板上,“套环”(自制年货)藏在谷仓里,上去必须抽楼梯。有次二哥嘴馋,想偷花生吃,但个子小,够不着,于是踩在一张板凳上,但小手只能够着竹篮底部,结果把竹篮顶下来了,花生撒了一地。母亲回来一阵好骂。不过,母亲却非常热情好客。家里来人来客,母亲倾囊而出,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都上桌了。那时,乡里收烤烟,收公粮,工作人员没地吃饭,都在我家落脚。母亲变着法子,也要做出丰盛的饭菜款待客人。记得有一天,母亲接待了三起客人,做了三次饭菜。由于家里来客人,菜做得丰盛,菜里油比较多,口味比较好,我们这些孩子都盼着家里来客。
父母把忠孝良好家风传给儿女
在我们那里,把儿女孝顺、礼貌、懂事,说成是很“有告化”(有教化的意思)。我记得,从我祖父起,家教就很严格。祖父就常告诫他的子女,不准浪费,不准偷懒,不准跟人吵架打架,损坏人家东西要赔。父母也像祖父要求他们样要着求我们。我上小学的候有次放牛贪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人家找到我家。母亲又把事情复述给父亲。父亲到田里查看情况后,令我用书包装满谷子,他手里拿着根赶牛棍,像赶牛一样,赶着我上门道歉。见到的人都为我父母的教子方法折服。被牛吃稻谷的主人也很感动,当即说不予追究,只是抚摸我头说,以后当心放牛。从此,我放牛变得很当心,紧拉牛绳不放手,眼睛紧盯牛嘴,看到牛有偷吃稻谷或其他庄稼的倾向,就把牛绳用力一扯,阻止牛偷吃。
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我们几兄妹也是一个个忠厚老实,勤劳节俭,砍柴、挑淤(牛栏、猪舍里的肥料)、犁田、踩打禾机、种红薯,样样不输于人。于是,家境渐渐殷实。80年代后期,我家买了留声机(电唱机),打制了新式沙发。通过刻苦读书,我们兄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老大先是当代课老师,后考招聘干部,当上农技员。老二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是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因学业优秀,老二毕业后留校,又因工作出色,调往省委工作。而我也是单位的工作骨干,在本工作领域,多年来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
我们兄弟几个参加工作了,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村子。即便父亲早已不当村支书了,多年来我们与父亲一道牵头为村里办了许多公益事业,进村的水泥公路、自来水……每年,我们都会回去一两次。每次回去,我们兄弟都会拜访乡亲。对年老的,提点礼物,对生病的,封个小红包,对住上新房的,去认个门,对年少的,询问学习情况……村里人都说你们兄弟几个好有教养,好会做人、做事。
父母年事渐高。我们几兄弟出钱帮父母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子,把父母接到县城居住,让父母安享晚年,以尽孝心。但父亲没享几年福,就突发脑溢血去世。父亲临终前的晚上,还在跟我母亲说村里良田越来越少的事。父亲去世后,我们在宜章的两兄弟担负了母亲的生活起居的任务。由于我们都要上班,而母亲也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我们兄弟采取特别的方式照顾母亲,两家每月轮流到母亲那生活,生活上照顾她,精神上陪伴她。
在村里人眼里,我家兄弟几个是有出息,很孝顺的人,成了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但我从心里知道,是父母用一生的行动教化了我们。我们深深懂得了“忠孝传家久”这句话的寓意。愿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不再是“祖传秘方”,而要成为所有人家的崇高风尚!
来源:
作者:胡绪作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6/08/24/7397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