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宜章站讯(通讯员 谢水军)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国民党就发表国共合作宣言、红军改编、苏区改制等问题进行谈判,并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希望以宣言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红军改编的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也在争取进行中。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红军游击队在保持和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下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之后,国共双方就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的具体问题进行多次商谈。10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湘南游击武装斗争连绵不断。
中央红军长征后,湘南红军游击武装坚持斗争,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李林为首的湘粤边赤色游击大队是湘南红军游击武装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顽强地活跃在宜章、郴县、乐昌一带。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曾任湘南特委书记、时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的王涛回到湘南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来到广东乐昌县坪石牛栏冲找到周礼、李林,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和将南方各省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指示,一起研究了工作方案,决定由王涛回郴州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其他干部暂留坪石坳丘,集合游击队原地(下转6版)(上接5版)待命。王涛赶回郴州后,以新四军中校秘书的身份,先后与郴州国民党当局——湖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黄少谷、保安司令欧冠,以及宜章、郴县、乐昌等县政府谈判。经过严正交涉,达成如下协议:国共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团结抗日;在郴州设立新四军通讯处;红军游击队下山整训、开赴抗日前线,整训期间由政府供给给养。
1938年2月,李林集合分散在宜章、乐昌、乳源山区活动的游击队员,将队伍带到坪石坳丘集中。随后,从乐昌县的牛栏冲进入宜章,经白石渡、太平里到郴县良田。游击队在良田作短暂休整,并进行了扩编。由于良田是交通要道,为防不测,游击队于2月下旬离开良田,由郴县进入宜章蔡家村,抄山路经饶田、浒口、新车、高龙桥、香花树、深塘,到达赤石三望坪。
三望坪是宜章大革命时期和湘南起义期间的重要革命据点之一。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游击队在三望坪集中整训,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随王涛一起来湘南的谢忠良等4名八路军战士分别任政治、军事、文化教员,进行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其中,文化教员是年仅16岁的女战士王志萍,她教战士们识字,教唱《大刀进行曲》。除了学习、训练外,游击队队员经常到白水、下涟、赤石街、平光、白清和渔溪等地写标语,画漫画,教群众唱抗日歌曲,进行抗日宣传,号召人民起来抗日。还帮老百姓挑水、扫地、收油菜,干各种农活。游击队自筹军饷,他们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大家称赞游击队是“工农自己的队伍”,是“处处为人民的工农子弟兵”。
部队在整训的同时,还进行了扩军。“军爱民,民拥军”,游击区的革命群众响应党的抗日救国的号召,纷纷动员亲人参军,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加入队伍。一个多月内,队伍发展到了130多人,有40多枝长枪和一匹大战马。队伍改名为“湘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李林为大队长,辖三个分队,每个分队编三个班。
在赤石整编期间,湘南特委周礼、谷子元和萧林等领导到三望坪指导游击队的改编工作,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游击队指战员们通过整训和动员,士气高昂,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在短期内做好了开赴抗日前线的各种准备。
4月初,根据上级指示,湘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从赤石出发,翻越九子岭到达平和,从曾家村进入郴县锁石坪,经南水界到李家湾(李林的家乡)住了一宿,次日经东边洛一直步行,到达耒阳县江头刘家祠,在那里改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一大队,与新四军暂编第二大队(另一支湘南游击武装改编而成)一起从刘家祠出发,乘火车北上经南昌开赴安徽太平。这支队伍后来被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李林任副营长。曾长期活动在宜章的红军游击武装,肩负保卫新四军军部的光荣使命,奔赴抗日前线。
来源:
作者:谢水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5/09/01/740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