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宜章站讯(记者 薛斌)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在全国热播,再次引起人们对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薛岳其人的关注。
2005年8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在“抗日英雄谱”专题播报中,第一次出现薛岳头像和长沙抗战的画面,并摘引了一段薛岳当年向所部官兵下达的手令:“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心。”英雄气概,令人感奋。
好多青年人问:“薛岳是谁?”
笔者与薛岳同谱同宗,笔者家乡与薛岳老家广东乐昌九峰山相距不过二十来里,正所谓“山水相连,烟火相牵”。现就笔者了解到的薛岳其人以及他在湘南粤北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一个大略介绍。
一员虎将
薛岳是保定陆军学校步兵科六期生,与叶挺、黄祺祥、邓演达等同学。未毕业便应孙中山召唤,南下参加粤军,不久成为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机枪营),其时叶挺为第二营营长(工兵营),张发奎为第三营营长(步兵营)。
1922年,孙中山在韶关大本营誓师北伐,驻在广州的陈炯明叛乱,孙中山回广州平叛,陈炯明派兵围攻总统府,薛岳与叶挺拼死护送孙中山和孙夫人宋庆龄脱险。薛岳以能打苦仗、硬仗著称,将陈炯明最后一支劲旅“林虎团”打败,被称为广东革命军中的“老虎仔”。
1937年“七七事变”,薛岳请缨抗日,从滇黔“绥靖”副主任兼贵州省主席调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指挥淞沪战场左路军作战。1938年,调任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精心组织围歼日军劲旅第二师团,差一点活捉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特务头子出身的师团长土肥原贤二陆军大将。武汉会战,薛岳任武汉卫戍区第一兵团总司令,围歼日军106师团,取得与台儿庄齐名的“万家岭大捷”,毙敌1万多,震动中外。新四军军长叶挺发贺电:“南昌薛总司令伯公,欣悉南浔大捷,尽歼丑类,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立,盛名当垂不朽。肃电驰贺。”1938年起,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取得长沙一、二、三次会战三大捷,毙敌5万余人,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杀敌最多的战役。薛岳是国民党活得最长的四星一级上将,享寿103岁,1998年病逝。
祖籍宜章
九峰山,位于湘粤交界处,与宜章里田乡相邻,由九座峰峦组成,山势嵯峨,沟壑纵横,有“九峰十八洞”之称。薛岳家乡小坪石村大路下自然村座落于一个稍宽的田洞,百十户人家,是个民风淳朴、山水秀美的好地方。
薛岳的祖屋只是矮矮一栋平房,斑驳陆离,尽呈岁月风霜。旁边是“薛氏宗祠”,额匾为于佑任亲题。宗祠右边一栋西式风格三层楼房,砖木结构,楼道曲折相通,据说薛岳回乡时住此。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乳名孝双,生于1896年12月1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仰岳”的“仰”,非仰慕之意,是薛氏族谱里的辈份排序。这个排序到目前止仍然未变,共40字:“向可克明德,忠孝辉其前,邦家尚勤读,列朝宗圣贤,三凤徵祥瑞,英豪仰秀良,宏功昭海宇,书泽庆延长……”薛岳做了粤军的营长,才去掉“仰”字,留单名“岳”,这个“岳”字表明他对岳飞的倾慕崇敬之情,“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乐昌九峰薛氏与宜章里田薛氏、梅田母老薛氏同一血脉。族谱记载,宜章薛氏由苏州迁来,开基公薛向彦,晚唐进士,官郴州刺史。因世乱,弃官卸任,潜心内典,专心向佛,在梅田一处叫老母村(现改名母老村)的极幽静之地扎下根来。
据查,“其”字辈有一支脉从老母村迁移到里田薛家塘,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前”字辈的薛前儒带儿子邦贤、邦明从薛家塘迁到乐昌九峰山,邦贤居上湾,邦明居下湾,即现在的小坪石大路下自然村。这就是薛岳的直系祖先。
里田建堡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比栗源堡还早10年,当时这一带是湘粤两省交通要口之一。从里田到九峰山,走小路只半天功夫。清明祭祖,红白两喜,凡重要节庆活动,边界上的薛氏各村邀集一起共同举行,成为几百年不变的习俗。
薛岳祖父名英雄。父亲名豪汉,字宗元,为地方宿彦,德高望重。薛家以耕读传家,薛岳7岁到伯父私塾开蒙,第一课伯父就给他讲薛氏家训16条:“睦宗友,敦孝友,正名分,端品行,肃闺门,勤职业,崇节俭,豫豢养,尊四礼,戒争讼,恤孤寡,完税赋,戒赌博,禁隶役,禁鸦片,固团体。”讲述之外,还要求背诵铭记,对薛岳的成长作为、立身处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薛岳9岁到乐昌读高小,那时县城已有了新式小学堂。九峰离乐昌县城90多里,道路崎岖,沿途森林蔽日,人烟稀少,走路要走整整一天。每到儿子回家返校,薛父背起行李,把儿子送到山下,送到平地可以看得见县城的地方才返身。碰到天气不好,则一直送到学校。薛岳晚年与人谈到这一幕,仍眼含热泪,感动不已。
新式小学堂,除讲四书五经,还授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薛岳眼界宽了,知识面广了。他从先生们的议论中,知道国家内忧外患,需要一大批热血男儿以天下为己任,担当使命,救国救民。从小仰慕岳飞精忠报国的薛岳,有了一个宏大的理想。
此后,从广州陆军小学,到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再到保定陆军学校,薛岳孜孜以进,学业优良。薛氏宗族老人还有人记得,抗战中薛岳回乡接见族中父老时,一再说自己能有今日,要感谢族人的激励和支持。主政湖南时,他亲赴梅田老母村祭祖,并为开基祖向彦公墓碑题写碑文。
移忠作孝
长沙大战前夕,薛父宗元公身罹重病。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打响第三天,薛父驾鹤西归。临终,薛父特别叮咛家人转告薛岳:“非常时期,国事为重,丧事从简,勿泥常礼。”噩耗传到长沙,薛岳臂戴黑纱,化悲痛为力量,指挥军队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
1939年10月7日,第一次长沙保卫战胜利结束。两个月后,薛父葬礼择定于11月29日举行,薛岳仍不能离开岗位,为准备第二次长沙保卫战,他在前线日夜奔波,葬礼只得改期。接着,挑选精锐,组成挺进军,突进敌后,薛岳指挥30个师向日军发动猛烈冬季攻势,进行大小战斗600余次,给敌以沉重打击。它向中外表明了中国抗战的意志,提振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士气。薛父葬礼延至1940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日)才举行。期间,灵柩临时安放在稻田墓寮里,停柩达118天!
葬礼哀荣备至,十里八乡的村民纷纷赶来观看,稻田里、山路上都挤满了人。为防止日本人捣乱,警戒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并架起三门高射炮。参加葬礼的嘉宾和民众代表3000多人,收到国共要人、社会名流唁电、挽联2000多件。
葬礼历时七天,每天接待30多桌。宾客如云,应接不暇,但薛岳仍亲自接见宜章薛氏宗亲几十名代表。交谈中,他请各位族老支持第九战区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国家有难,薛氏宗亲应该冲锋在前,牺牲在前。他说得慷慨激昂,很是感人,宜章薛氏族人中报名参军投身长沙保卫战的子弟100多人,为国捐躯的好几十人。
这场隆重葬礼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派来飞机轰炸,三架日机从广州飞到粤汉铁路边的老坪石,盘旋一阵,投下几颗炸弹,结果炸死炸伤无辜百姓十多人,炸毁民房20多间。日军错把老坪石当做九峰山小坪石。薛岳恨恨连声:“日本鬼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天地不容!”
保卫家乡
长沙会战三捷,薛岳声名远播,然而1944年长衡会战失利,又让他承受了空前压力。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与他长期有隙、心生嫉妒的白崇禧趁机向蒋介石进谗,挑拨离间,意图调薛岳部队移驻湘桂线两侧,第九战区长官部则移至洞口县,以保广西大门。
薛岳坚决不同意。他据理申述:兵力西移,湘南、粤北空虚,日军正可以轻易打通粤汉线;长官部如到湘西,与湘南、粤北、赣南隔阻,粮食弹药供应必然断绝;第九战区相当一部分指战员是广东人,誓死保卫家乡,如调到湘桂线,必影响战斗力。蒋介石觉得很在理,同意了薛岳的意见,但抽走第九战区5个军的兵力保卫陪都重庆。
薛岳心目中,广东是他的根基,粤北、湘南则是他血脉所在的家乡,决不许沦于敌手。他坚信:依托家乡的民心、民气和民力,利用湘南、粤北、赣南险峻的山区地形,打击困扰日军,消耗日军,终将陷敌于灭顶之灾。
他重新整训军队,又争取到了好朋友陈纳德将军的支援。陈纳德亲自驾机率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轰炸长沙、衡阳、南昌等敌占城市、交通要道和重要军事据点,有力地配合了薛岳在湘南、粤北和赣南进行的大规模游击战。
薛岳对湘人的血性、悍劲和顽强感受极深。平津在卢沟桥事变后二十二天相继失守,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南京只守了七天,薛岳在湖南却坚守了六年!
六年中,日军在湖南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最多,中国军队在湖南抵抗最烈,杀敌最多,影响最大,而湖南人民应征入伍抗敌的人数也名列前茅,达210万人,占全国总应征人数的15%。同时,湖南除为抗战提供了全国第一的粮食之外,还提供了全国军供的三分之一。薛岳在1942年12月第四次全省行政会议上公布:“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每年除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军粮1000万担之外,尚须接济邻省更大更多之需求。”
这期间,第九战区长官部从耒阳移至桂阳、宜章、桂东。其中一些重要机关部门安驻到宜章,宜章成了第九战区储藏物质、修理军械、训练军官、组织兵员的牢固后方。
宜章先后成立了抗战后援会、抗日运动委员会和国民抗日自卫团。宜章共产党组织也组建了抗日游击队,罗良名任队长。在国共两党抗日自卫武装率领下,宜章人民进行了明星桥、铁炉泉、郭家、梅田保卫战,很好地配合了第九战区的战略和战役行动。
太平洋战事紧张,日本担心美国从广州登陆,急于打通粤汉铁路。在无法整体推进的情况下,日军采取了穿插偷袭战术。
1944年12月,驻扎道县的日军第40师团从各联队中抽出精锐,编成四支挺进队,每支600人,专门训练攀壁爬崖,夜间偷袭。1945年1月,日军偷袭队从道县秘密出发,他们穿着当地农民衣服,专走僻偏山径,直趋粤汉线白石渡至乐昌之间桥梁隧道密布的关碍要地。这一着很阴,薛岳和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都未曾料到。
偷袭的日军胆大包天,居然敢在夜间每人撑一支火把在山路上行走,他们相信中国军队不会料到有这一着。但薛岳在坪石一带防范很严,暗哨层层。1945年1月17日夜里,当一支日军挺进队窜至白石渡火车站与坪石火车站之间一个叫新岩下的小站时,被暗哨发现,薛岳部队一个团将其包围,一场激战后,日军大部被歼,剩下约200余人躲进一个千多米深的大山洞顽抗,呼救待援,薛岳部队迅即实施火攻,把200多名日军活活烧死在山洞里。
日军吃了大亏,第40师团一怒之下倾其全力直接挺进到坪石,两天后,又南下配合日军另几个部队进攻韶关。第九战区与第七战区联合作战,让敌付出沉重代价后,主动放弃韶关,转移到粤汉线两边的高山密林。
日军虽然打通粤汉线,但遭到中国军队不断袭击,铁道被频频破坏,无法修复,始终不能通车,成为废路一条。沿途增加不少守备力量,反而变成一个沉重包袱。
1945年7月,日军收缩战线往海边走,第九战区开始反攻,薛岳指挥各部沿赣江追击日军,湘南、粤北一带迅即收复,日军实际进入湘南、粤北的时间很短,驻地只限县城、要道,前后不到7个月。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蒋介石任命薛岳为第五受降区受降主官。9月14日,受降仪式在南昌举行。薛岳对外发表讲话:“倭寇相侵,兵连八年,全国军民牺牲于残暴之下者,不知几凡;财物损失,尤不可数计,为有史以来惨烈空前之战争。回溯既往,瞻望将来,实予吾人以惨痛教训,而应深警惕者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日本人找到台湾竹崎薛岳寓所,自我介绍是当年日本兵的后代和亲属,有感于长沙会战时,薛岳将军对战死日军给予的“人道”安葬,要求见薛将军一面,表示谢意。薛岳听到“日本兵”就来气,恨恨地说:“他们杀了那么多中国人,到今天还不肯认错!不见不见,来自日本的,统统不见!”
无尽乡愁
到了台湾,薛岳不住城市住乡下。台北虽有寓所,他却选择在嘉义县竹崎乡居住。这里的绿水青山,让他想起童年的故乡,美丽的九峰山。
人到晚年,乡愁特别重,他常提起家乡的特产,对九峰山的河鱼和糯米糍粑情有独钟。他特别喜欢家乡的“干鱼炒白辣椒”。抗战时期,无论九峰山的乡亲还是宜章薛氏族人,有机会去战区长官部,总要给他带些家乡特制的干鱼和白辣椒,他见到家乡美食,就笑得合不拢嘴,边吃边叫好,还邀请他人共尝。在军营里,众官兵便将这种菜叫做“将军菜”。
1987年10月,薛岳的侄儿回家乡探亲祭祖,返台时,特地为伯父带回他十分喜爱的“将军菜”,薛岳喜不自禁,吃着家乡的干鱼炒白辣椒,涕泪双流!
晚年,他最爱讲“打日本仔”的故事。1995年,拍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制片人陈君天说,想不到老人家记忆力还这么好,讲长沙会战,讲天炉战法讲得这么好。临末,老人还特地为摄制组写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陈君天感动不已:“100岁的退役老将军,还在念着精忠报国,看了让人动心!”
1992年,乐昌县有名的“九泷十八滩”漂流项目开启,特邀薛岳老将军回乡参加盛会。薛岳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但让人带来一块铜镜给乐昌县政府,上书:“桑梓情深。”这四个字,深切地表达了薛老将军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参考资料:《中共宜章县党史》、《薛氏族谱》、《宜章县志》、《国民革命与薛岳将军》、《薛岳传》等)
来源:
作者:薛斌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5/09/01/740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