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欧阳锋在4月10日“蒙泉讲堂”讲课节选(之一)
2014-04-15 15:18:33 字号:

  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县委书记要为基层上一次党课。今天,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己学习体会,我给大家上一堂党课,也算是“蒙泉讲堂”的一课。我讲课的题目是《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兰考县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深情地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记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1990年,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填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这首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今天的讲课我就先从这首词讲起。下面,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词。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一九九○·七·十五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词写得很好,尽管时隔20多年的漫长光阴,今日读来,仍然倍感亲切,震撼心灵。

  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前面,特意写下一段简短而优美的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过这个小序,我们直接感受到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这里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穆青、冯健、周原等3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绪,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中夜”即夜半,“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皎洁明月,也常常用作人品高洁的象征。习近平同志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

  词的开头先声夺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着呼之欲出。“此山此水此地”则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妙处在于作者随后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荡开一笔,生动描述了“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这既是对上句设问的含蓄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直接赞美。关于“焦桐”,作者特意注释说:“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可见,“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至此,焦裕禄这个“好官”的光辉形象就直接矗立在读者面前。(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由河南省尉氏县调至重灾区兰考县。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个依靠国家救济的重灾区,望不到边的黄沙,碱死禾苗的盐碱地,时常淹坏庄稼的洪涝等三大灾害盛行。当时很多干部都申请调离艰苦的兰考,但焦裕禄同志却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这之后,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战天斗地,虽然只工作了短短的15个月,470天,但他却通过这些典型事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通过挖掘典型,探索经验,焦裕禄总结出了兰考治理三害的思路。通过实干苦干,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一九六五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他的精神为共产党人树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

  随后,作者进一步为我们描绘出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其中“暮雪”是指黄昏时候的雪,此时的雪是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诗人岑参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朝霜”则是指早晨的霜,因见到太阳就会很快融化,所以常用来比喻时间短暂。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就写过“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诗句。习近平同志在这里用“暮雪朝霜”的对比,状写顺境逆境、困难大小、任务轻重的不同境况。“意气”即志向与气概,精神和志趣。“父老生死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诗意诠释,而“毋改英雄意气”则是对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

  词的下阕开头,一句“依然月明如昔”,语带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的一处闲笔,其实是对焦裕禄美好品德的一个美好象征。这一句将上下两阕串联成一个整体,既收束住了上阕万马奔腾般的情感波涛,同时又于岭断云连、水穷云起的转折之际,为下阕翻出了另一番新意:“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从对焦裕禄的思念和称赞,转而开始抒写作者自己的心迹和情怀。“路漫漫其修远矣”巧妙化用了《楚辞?离骚》的诗句,但这里表达的不是屈原笔下求索跋涉的原意,而更多地侧重于表达清廉为官的响亮誓语。当然,要做一个“好官”,仅靠两袖清风还是不够的,所以作者接下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如下阐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其实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回声。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接下来的结尾最为精彩。诗味浓郁,诗意盎然。一个“绿”字鲜明醒目,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神来之笔,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意义。“涓滴”指微小的水滴,如杜甫“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中的语意。这里作者有自谦之意。“澄碧”本义指清澈而碧绿,这里借代苍茫浩渺的江海景象,类似李白“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的用法。古人在谈到词的结尾时,经常用“豹尾”来形容。《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结尾就像豹子的尾巴,漂亮、有力,没有任何赘肉,既简洁利落,又劲健给力,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或想象的空间,使全词的情绪达到一个更加空明澄澈的境界。

  整体来看,全词上阕抒情,下阕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上阕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颂,下阕细腻地抒发了自己的“意气”和志向,上阕含蕴的正是“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内容,而下阕正是对“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的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上下阕互相呼应,掷地有声。

  从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他心目中的“好官”是什么?第一,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第二,清廉,“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第三,为百姓做实事要不惧艰难险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这首词虽短,但习近平总书记用饱含深情的崇敬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焦裕禄。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焦裕禄形象,一个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标杆,那我们究竟要学习焦裕禄身上什么样的精神?

  (未完待续)

来源: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