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章中,我特别留意手札即书信。书信中往往可以看到正经作文之外的真性情、真情怀。
近读苏轼《答秦太虚书》,那是他初贬黄州时写给秦观的一封回信,因“乌台诗案”而心有余悸的大文豪,口上说“不再作文字”,可是真拿起笔来就由不得自己了,也因此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遭遇人生逆境时的生活态度。
乍到黄州,生活是艰难的,几乎没有收入,完全靠之前的些许积蓄度日。“人口不少,私甚忧之。”怎么办?“痛自节俭”。他给自己定下了开支细则:每日用度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文钱,月初即将本月用度分成30份包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时以画叉取下一份,取下来后又将画叉藏到人难见到的地方。又以大竹筒贮藏每天用后剩下的钱币,作招待宾客之用。他估计,这样可以支撑一年左右,到时候另做打算,“水到渠成”,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他在信中告诉秦观,在黄州他看到了好山水,结识了一大批好心人。他说,对岸武昌(鄂州)“山水佳绝”,他过河去赏玩,往往当天不能返回,就住在四川籍的王齐愈、王齐方兄弟家,一住就是几天,兄弟俩热情招待。还有位叫潘大临的,开了家小酒店,苏轼雇小舟直划到他的店子门口,他家的酒特别香醇浓烈,水果鱼肉丰盛。还有当地的几位官员也都很快就成为了他的朋友,他们家的厨艺都极高超,又喜欢聚会请客。此外还说到这里的物产丰富,价格便宜。他说,你听了我的叙述,一定会觉得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吗?
然后,他在信中叮嘱秦观既要准备科考,又要写好文章,能将文章汇编成集,在社会流传,影响就大,更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是苏轼在遭受到不公正命运以后的生活态度,印证了他在《留侯论》中说到的人在受到伤害时应有的“大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人生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重要的是有一种坦然面对、积极乐观的态度。
来源:
作者:乔人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4/02/12/740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