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光将军的小儿子陈晓星为家乡援建学校而再次回了宜章,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开国名将的后代。
谈起对父亲还有什么印象,陈晓星禁不住激动,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1949年12月31日在武汉,第二天是新年元旦,父亲就离开我们到广州任职去了,当时他只有三岁半,此后再也没见到心中日思夜想的父亲了。后来,别人看他越长越像父亲,母亲也好生惊奇,曾对他说:“你只在婴幼时见过父亲,以后再没接触过,怎么长得这么像父亲啊?”陈晓星毫不迟疑就大声回答:“因为他是我的父亲嘛!”母亲又问他是否还记得父亲的相貌特征,他立即说了几点。母亲还认为是别人告诉他的,不是自己记住的,又问他能否说出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往事。他随即讲起一件小事:父亲离开前不久,曾在家门口剥了个桔子给他吃,他接过后,又小心把桔囊表皮的膜网撕了要丢掉,父亲便叫他“你要把这个吃了,这是好东西啊。”他说:“这是苦的。”父亲便笑着告诉他:“苦口良药,吃了有好处。”后来,他就一直记住了父亲这句话,把“苦口良药”铭刻在心里,一生都在悟其哲理。
陈晓星说:父亲到广州半年就受处分了,当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这么久不来看望我们。记得5岁时,我还在幼儿园,因为太想父亲了,于是就写信去,只写了5个字:“爸爸我想你。”后来不知怎样竟转到了他的手上。五十多年后,2012年我们兄弟到广州查找父亲的档案资料时,竟然意外地又见到这张已发黄的信纸,见上面还留下有几滴浸透纸背的泪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父亲当年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我们捧着这片纸,真是百感交集,信纸上又留下我们的新泪痕……
说到这里,陈晓星眼眶噙满泪水。好一会,他才心情平静,字字铿然道:我在幼年时就摸过父亲满身的弹痕,我幼小的心灵里便认定:父亲就是个大英雄。以后又常听父亲的战友们讲起他的许多故事,逐渐知道了父亲的传奇经历和卓越战功,才真正认识到父亲的英雄气质。红军初期,他主动放弃连长职务,转到主力部队中从一名掌旗兵做起,在枪林弹雨中冲杀成长,又从排长、连长逐级提到师长、代理红一军团长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他敢于打大仗、硬仗,别人不敢打的恶仗,他就敢打。长征中,他率红二师受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敢于冲破任何难关,一直担当开路先锋,多次在绝境中苦战,使全军转危为安。陈云在遵义会议后辗转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时,特意提到陈昌浩、林彪和陈光是中国红军里最出色的年轻有为将领。抗战中,陈光也打过很多硬仗。平型关大战,他是主攻指挥。随后又指挥广阳伏击战,再次歼敌千余人。代理一一五师师长后,便在午城、井沟一战中歼敌一千多,在汾离公路三战三捷,击毙日军旅团长以下1200余人,只余十几人做了俘虏。这几次都是用兵少,伤亡小,歼敌多。跟日本人一对一地打,谁敢打?陈光就敢打,而且是全歼敌军,有力地保卫了黄河一线,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后来延安有气势磅礴的《保卫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几次典范战斗激励下创作的。以后到山东又指挥陆房突围战、梁山歼灭战等一系列战斗。这些,都是抗战中经典的模范战例。中共军队在抗战中一次歼日军千人以上的战斗有8次,其中陈光参与或指挥的就有5次。过去他的战绩和作用曾被长期掩盖。苍天有眼,随着许多真实历史资料的面世,他被抹煞的历史正在逐步地查实还原,他的卓越功绩和英雄气质,终将大白于天下。
陈晓星这次是为了援建栗源学校回到家乡的。他说,父亲上井冈山后,再没回过家乡,长征时过家门而不入。其实他一直都没忘记过家乡,经常向我母亲念叨起家乡。他心中的家乡情,就是国家情。全国刚解放,他在武汉就托人捎回一些毛泽东著作和时势新书作为礼物给家乡,并用“陈世椿”的谱名写了封信给家乡父老,可见他对家乡的亲切感情。到广州后,来了一些家乡英烈子弟和知识青年,他叫人送到军校、干校去学习。他的真心实意是:家乡人民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现在应该把这些英烈后代培养好,以建设新中国。岂知他对家乡的这片深情,后来却成了他的错误而受冤屈,又有些家乡子弟受到牵连。陈晓星说他在青少年时,一直都不敢对外人说自己是陈光的儿子,每有政审、填表,都不知怎样填“籍贯”栏,有时填母亲的山西籍,有时填父亲八路军时期的山东,就是不敢填父名和家乡地,压力很大。父亲恢复名誉后,他总是扬眉吐气地对人说:“我是湖南宜章县人!”这次回来为家乡教育献份力,也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让家乡的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更健康幸福地成长,多出优秀人才,更好地建设家乡和祖国,这也是父辈们参加革命时的初衷。
热情,和霭,平易,真诚,谈吐得体,激情奔放,陈晓星,让我们感到了一个名将后代的可敬可爱。
来源:
作者:李安牛 薛云松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3/12/04/740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