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淡定的秋色(四)
2013-08-23 17:37:20 字号:

  岳母曾志去世十年,至今仍是家中鲜活的话题。她于1926年入党,第二年就赶上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在湖南则是“马日事变”中对共产党员的凶残大屠杀。她参加了湘南暴动、毛泽东与朱德的井冈山会师、保卫黄洋界、大柏地决战、古田会议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经典事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具有中国共产党员早先的本色。由于理念、追求以及生死历练而形成人格特征的一贯风貌,即使在后来我所见到的常态生活环境中,也深深刻下原先的样子。时移事易,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员当然是与时俱进了。不过,略做两相比较则是有益的人文趣话。

  老照片

  头一次看曾妈妈年轻时的照片是她在厦门开展地下工作时的留影,并听说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她为纪念一场生离死别去照相馆拍下这张半身照,事后偶然经过那家照相馆,发现她被当做丽人倩影加印后赫然陈列在橱窗,而她当时是国民党通缉的要犯。她立即走进照相馆好说歹说,花钱买下来,保存至今。

  照片中的她天生丽质,一副出自书香门第淑女的气度。看看这幅照片再想想她所处的环境,令人震撼也引人浮想。

  照片上,曾妈妈的青春靓丽与当下花季时尚少女别无二致,就连衣着发型也够时髦。如今的年轻人在物质繁荣的氛围中各有追求,其中也不乏热血青年,但死神的阴影毕竟离他们很遥远。而七十年前的一位美丽少女,却自愿选择一条出生入死、血雨腥风的道路,其间巨大的反差难道仅是由于时代相错,一者生于乱世,一者恭逢盛况吗?

  那时曾妈妈经历过无数次生死只在寸发之际的惊险。有时敌人由前门冲进来,她翻过后墙脱逸。她与朱德夫人伍若兰同时向山上转移,她躲过枪林弹雨,后者却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之中,被敌人残忍地枭首示众。她曾多次摆脱盯梢,甚至多次落入魔掌,被保安队抓住要就地正法,被国民党警察指枪左右挟持,就在面对死亡的一瞬间出现奇迹,凭着她的临危不惧,也靠着不可思议的运气,转而绝路逢生。二十多岁时的曾妈妈比起不少同龄人似乎更加成熟,智勇双全。她曾身揣双枪漂过大海,去收编雄霸一方的江洋大盗;也曾在国民党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宴席上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分析天下大势,即使被怀疑也拿她无可奈何,根据是“只有共产党才这么能干”……从曾妈妈和她战友的身上,我平添了一些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感性认识。

  旧中国的百年耻辱,内忧外患,固然是激发中国人奋起的大背景,两湖处于大江南北风雷激荡的亮点以及近代史上曾国藩留下的尚武遗风,也是政治地理因素。同时我相信,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是中华民族最出类拔萃的一批人,有胆识,有才华,有接受新思潮的智商,有对中国救亡之道的深刻思考。尤其是曾妈妈所追随的领袖级人物,更有诗人一般的气质和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作为一介书生,这是令我备加感佩的。

  1928年的湘南赤潮中,曾妈妈曾头裹红巾,腰缠红带,全身包红。当我听到这个传说时,笑着对陶斯亮说 :“不论用当时或今天的眼光,曾妈妈都够‘酷’的!”

  我见到曾妈妈时,激扬澎湃的岁月已成为过去。曾妈妈又经历了“文革”的丧夫之痛,以及协助胡耀邦为全国重点冤假错案平反的巨大操劳,她已满头银发,身体赢瘦,神清气闲,仿佛一池秋水般淡定。

  不等价

  1983年秋季的一个傍晚,吃过晚饭,曾妈妈对我说:“理由,你有时间吗?跟我去招待所后面的工地看看。”黄昏散步是曾妈妈的例牌。那阵子,她在中组部招待所暂住。她家住在南长街的一座四合院,与中南海一墙之隔,是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因为老房子装修翻新,携家人临时安顿在招待所,待修缮后再搬回城里。

  我和曾妈妈走出招待所南门,沿万寿路向北走去。暮霭渐渐降临,眼前的景色也变得荒寂。我们走到一片菜地前,曾妈妈并没有停下来。她向前一指,说:“你看那里在盖房子!”我跟着他踏过田埂,经过几座荒芜的坟头,看到矗立着几栋尚未竣工的建筑物,低矮的四层楼,简单的砖混结构。至此,我仍猜不透老人家的意思。

  曾妈妈笑着说:“我问过了,这是中办搞的。这里离亮亮上班的地点很近。我想把南长街的四合院交上去,把家搬过来。你也可以把作协给你的房子换到这里。你看好吗?

来源:

作者:理由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