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骑田岭与阳山关
2012-09-21 18:02:26 字号:

  韩愈《送廖道士序》中说:“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所谓“岭”,指的就是骑田岭。碧横天半,青耸云间,列五岭之华岫,有黄岑之名山;峰顶留云,山腰束雾,邈缥缈以极壮,势绵亘而纡盘;楚尾粤头,立关设卡,固南北之屏障,势险要之当防;进制韶广,退蔽衡湘,联郴宜之圩烟,扼楚越之咽喉。骑田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地。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远征南越,取岭南地,征发逃亡者、赘婿、商人等50万人,分守五岭。其中15万大军由湖南开往广东,建有从郴州城区裕后街至宜章的100里(即50公里)大道。古驿道便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古称“楚粤之孔道”。并在骑田岭路设立阳山关,派重兵驻扎,而成为军事上进攻、防守、储备军用物资的重要关隘。秦在五岭置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其中横浦关没有争议,历来公认索隐引南康记的说法是对的:“南野县大庾岭三十里至横浦,有秦时关,其下谓为塞上。”故址在今广东南雄西北江西大余西南大庾岭上。至于阳山关,索隐引姚氏曰:“地理志云,桂阳(即今连州市)有阳山县,今此县上流百余里有骑田岭,当是阳山关。”至于湟溪关,故址在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古湟水,一作洭水)注入北江处。

  骑田岭,“五岭”之一,在湖南省东南部宜章、郴县间、秦时名阳山,汉晋以来又有上岭山、黄箱山、腊岭、桂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海拔1510米。是湘江支流耒水和珠江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岭。骑田岭主峰在宜章县国营骑田林场范围之内。民国《宜章县志》转《文献通考》云:“秦时,南守五岭时,入粤之道有五处。其中就有骑田,即今折岭也,凡湘水以东,长江以南,珠江以东,各省之山皆骑田岭之支子庶孽也。”“我县各山,为骑田干脉。”《史记?南越赵佗传》:“(任)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 。骑田岭秦时名阳山,阳山关设在阳山(即骑田岭)上当是理至名归。

  宜章建县于隋末,秦汉时没有建县。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轮编修县志时,阳山县志办和科委的修志人员,多次来县考证阳山关的具体位置,他们查阅该县古文献资料,秦始皇所置阳山关,不在阳山县境之内,也无遗迹可寻。他们认为:阳山县时属桂阳(即今连州市),据《阳山县志》载,阳山关在我县上流百余里骑田岭。因骑田岭主峰在宜章县,应当是阳山关所在之地。湖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郭仁成著《楚国经济史新论》中对阳山关究竟在何处?他旁搜远绍,追本寻源,也认为阳山关在骑田岭。该书引《南越传》称:高后时遣将军隆虑侯击南越,“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当时的阳山岭,山林回复,草茅障翳,炎气郁蒸,岚雾偃薄,瘴疠为害,时疫流行。故士卒非常害怕过岭。索隐云:“此岭即阳山岭。”故《方舆纪要》云:“阳山关,在阳山县北,当骑田岭路。”又云:“黄岑山在郴州南三十二里,……其支曰折岭,为楚越之关。”根据上述史料,阳山关在我县境内骑田岭是无疑的,但具体的位置在何处?为补我县历史的重大缺漏,有待进一步挖掘谱谍、碑记等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以求历史的真实。

来源:

作者:李相邠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