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章古城有二,除了现在的宜章县城以外,还有一个最早创建的古城到底位于何处?民国三十年(1941)编纂的《宜章县志?沿革考》称:“义章旧治在今县南五十里永福下村,今无遗迹可寻”,因为“永福下村”这个古地名在舆图上消失了,到了民国旧治又无遗迹可寻,这样,最早的义章古城的地理位置就无法确定,成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历史疑案了。
一说,旧治在栗源堡香口洞。民国版《宜章县志》在“古城考”中记载:“今据黄沙李峻林采访稿云:‘旧治实在栗源堡境香口洞,有村名营里头、熊姓居之,证一;又有村名石街头、廖姓居之(笔者注:实为李姓居之),证二;旧志载:李毓锦《香口洞诗》(笔者注:《嘉庆县志》为《乡口洞诗》)曰:‘烟草茫茫认故城’,证三。’”香口洞属当时的长宁乡,不在永福乡的辖区之内,根本不可能是旧县治所在地。至于李毓锦的《香口洞诗》,则是诗人有感而作,嘉庆志载“乡口洞诗”,民国志改为“香口洞诗”、“乡口洞”不一定就是“香口洞”、尾注“高平县遗址尚存”,更不合史实。香口曾建香口堡,但无堡城遗址可寻。“故城”并不等于“县城”、宜章的“三堡”——“黄沙堡城”、“栗源堡城”、“笆篱堡城”都是戍兵防守的城池,因此,李毓锦的诗,完全不能证明“旧治”就在香口洞。
二说,疑旧治在县北四十里。《湖南通志》载:“永福下村在今县北四十里。”《湖南通志》作“县北”、是不对的。《元和郡县志》载:“义章县,开元时自县北移于今理。李吉甫纂的《元和志》是可信的。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即指义章县旧治往北移于高平废县,仍称义章县。符合正史和旧县志的记载。嘉庆《宜章县志?疆域志》中记载:“永福下村在今宜章县西南四十里。”民国版《宜章县志?建置志》中记为“永福下村在今宜章县西南四十里。”旧治在“县北”四十里是不可能的。因为从今治往北推移四十里,就到了郴县境内,或者在两县接壤的边界上。我怀疑《通志》是将“县南”误为“县北”,一字之差,给后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说,旧治在黄沙堡城和笆篱堡城的。黄沙堡地势险要,有诗云:“扼险南荒筑堡城,云开四面生峥嵘。”因为黄沙堡城墙遗迹尚存,有的同志误认为有城墙的地方即为县治所在地,这是缺乏历史知识的表现。明洪武、永乐年间,宜章的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先后筑城屯田,立堡驻军,以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保护封建皇朝的利益,但“三堡”并不是县治所在地。明正德年间、湖广巡抚都御史秦金议以笆篱堡设立永镇县,不果。嘉靖四十五年(1566)里老李邦伯赴都,告请于香口岭适中处立永靖县,未允。义章县治始建于隋末,而上述事件都是发生在明朝,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事件纠缠在一起,是很不该有的错误。
对义章古城的考证必须溯古探源,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为此,我翻阅了《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康熙、乾隆、嘉庆、民国四个版本的《宜章县志》。上述资料中旧治所在地,称“永福下村”三处、“永福旧治”一处,“永福者”一处,“永福乡”一处,“永福乡下村”一处,《古迹》中的一句最明确,即“今六都永福乡下村”。对照古今地名,可以确定义章旧治现在的大体方位在离梅田10里或20里的地方。嘉庆时永福乡有23个村庄。即梅田、母老、何树脚(今名鹤渚脚)、竹坪、岑水、麻田、洪水江(今名洪水洞)鹧鸪洞、新村、官田、串布(今名孙家、黄家)、泗溪、浆水、新车、下落、龟爻、神冲、锁石、上源头、六旗岭(今名大地岭)、偏溪、鹿角(今名洛角)、石壕。上述23个村庄没有下村,只有新村,而新村这个地方,废砖断瓦,遍地皆是。作为长达117年之久的旧县治,迁走之后,必有足够的遗迹存留。于是缩小探寻范围,发动群众,进行重点突破,调查访问,实地踏查,在坚持不懈的追索中,终于发现麻田乡新村就是义章古城所在地。
来源:
作者:李相邠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2/09/04/741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