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保存完好的粤汉铁路遗址
2012-08-17 17:16:08 字号:

  在白石渡镇境内发现有始修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粤汉铁路桥梁、遂道遗址6处,并保存完好。

  粤汉铁路遗址白石渡路段北至五岭乡的小溪车站,南接白石渡镇南面的湘粤边界的粤北新岩下车站,总长约20余公里。在这段铁路遗址线上自今还保存有钢筋水泥(民国时叫洋灰)结构的风吹口桥(长100米)、燕塘桥(长80米)、省界桥(长126米)铁路桥梁3座、遂道遗址3处(遂道长均为数十米)、护坡遗址多处。铁路桥梁宽为6米,至水面高均为50余米,桥为三孔,高大耸立,气势磅礴,伟岸壮观,横跨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白沙河两岸山崖之上,人站在桥舷朝下看,头晕眼花,禁不住心悸。铁轨早些年已被铁路部门拆走,仅剩平整的路基,仍可通行小型车辆和供两地边民行走。每座铁路桥的主拱中央两面侧壁均有水泥阴刻“民国二十五年·风吹口桥·凌鸿勋”等字样(或为:燕塘桥、省界桥等)。(经考证:凌鸿勋,1894-1981,广东番禺人,北洋政府时期任交通部南阳大学校长,中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因河流婉延、回曲,在山岭间形成多道S湾,故桥梁大体间距不很远。桥梁的两端为拔地而起陡峭的丹霞地貌,两岸奇树异藤遍布,白沙河水深沉碧绿,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穿梭在山水之间的列车如游画中,是一处绝妙的旅游胜地。查阅相关资料,粤汉铁路从广州至武昌全线长1059.6公里,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开始动工到中华民国中期的1936年竣工,断断续续历经了艰难的四十年才完成。而宜章境内白石渡—粤北坪石这一段的遂道铭文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桥梁铭文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凌鸿勋设计并监修的。但长江以北的京汉铁路与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中间隔断了长江天斩,南北不能相接,铁路交通受阻,不能实行全线运输。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动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从此,江北的京汉铁路与江南的粤汉铁路连成一体,并正式更名为“京广铁路”。粤汉铁路的修建,为推进南北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本世纪初,京广复线和武广高速铁路通车以后,原粤汉单线铁路便停止营运,后逐渐废弃,结束了它运行近70年的历史使命。桥梁遗址的完好保存,为中国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作了真实的历史见证,将载入历史史册,也为后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留下了永远的历史物证。2011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已行文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

作者:李节武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