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会同教育、史志、文管等单位,对抗战时移迁我县栗源书院的中山大学农学院旧址进行了考察调研。此前,中山大学有关领导和老师多次踏访寻踪。这是一次中国大学精神的寻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寻根。1月4日,中山大学与宜章县签署协议共建湖南省首家教学实践基地和南岭工作站,中山大学副校长与宜章县委书记欧阳锋共为教学实践基地和南岭工作站揭牌。
1940年8月,国立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迁徙粤北坪石,中山大学农学院在丁颖院长率领下移迁到我县栗源堡,以栗源书院为校部,400多师生分驻在复源、石波潭、留览等村庄。当地群众满腔热情地接纳了战乱中北迁的中山大学农学院师生,城堡南门外建起临时住房,部分师生还住到了村民家里。在4年多的共同生活和战斗中建立了深厚感情,采访调查中,这里的村民纷纷谈到当时中大师生与村民亲如家人、血肉相连的情景。
地处湘粤边境的栗源堡本是荒远偏僻的山镇,中山大学农学院师生的到来,给闭塞传统的乡村社会吹进一股新风。师生们教学之余,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唱歌、跳舞、刷标语、画漫画,唤起民族精神,激励抗日斗志。中大学生中的地下党员何大群、罗大光(朱上炯)、朱上猷、何岳辉、朱碧波、王群生、李凡、杨冰等,在栗源地下党负责人罗良名安排下,分别到长乐、镇南、竹岱等乡中心小学兼课教学,宣讲抗日救国思想,为后来当地人民英勇抗击日寇做了大量精神动员和思想文化准备工作。据村民说,中大师生还组织当地民众在乐水河禁运粮、猪、煤等物质到广东敌占区,对日寇进行经济封锁。一次,国民党军官毒打抓来的壮丁,擅长漫画的朱碧波愤怒抨击,国民党军官把朱碧波抓了,并要枪毙,朱一路高歌,毫无畏惧。复源村村民与中大农学院师生一道奋起解救,终于把朱碧波从枪口下救了出来。
复源村村民回忆,中山大学农学院在艰难的流亡生涯中,还在周边农村兴办农学实验示范基地,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引进果木和蔬菜新品种,有效地改进了当地传统耕作技术,提高了粮食和果蔬产量,受到民众欢迎。立足底层、经世致用的中国教育精神在抗战中有了更新的发展与弘扬。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薛云松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ap.yizhangxww.cn/content/2012/04/24/7414568.html